公司荣获2023年中国建筑装饰科学技术奖5项

2024-01-22 党群工作部 265

近日,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颁发2023年度中国建筑装饰科学技术奖证书,公司荣获2023年中国建筑装饰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2二等奖3项。

图片 1.png

基于爬模优化的超高层核心筒高效施工技术获一等奖,运用于城建大厦项目,是针对超高层建设中的突出难点,围绕核心筒浇筑流水不连续、变截面塔楼避让爬升、台风过境施工措施安全、施工设备协同爬升等典型问题,经过不断研究和提炼升华,形成的超高层综合高效施工技术。该技术由核心筒超层绑扎施工技术、变截面爬升避让施工技术BIM+CFD模拟及架体有限元设计分析技术,及设备集成一体化爬模平台施工技术组成形成了完整的错层不间断流水高效施工方法及基于BIM+CFD的施工措施和设备的抗风优化设计技术流程,可供其他台风多发地区变截面超高层项目推广使用。该技术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核心期刊论文1篇,软件著作权1项,广东省和深圳市工法各1项,省级协会科技奖1项,其关键技术经广东省土木学会于2022年11月组织的科技技术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经过了多个超高层项目实践,是公司在超高层领域多年深耕的技术总结和提炼创新,本次获奖是对公司在超高层建造领域技术实力的再一次认可。

图片 6.png

智慧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高效建造关键技术获一等奖,运用于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开发工程项目,项目基于“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创新通关模式,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基于“昆仑数字平台”底座的的IBMS智能化集成系统,将横琴口岸的22个子管理系统、2万多台智能化系统末端设备集中控制、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实现了信息汇集、数据共享、优化管理、应急预案的联动,系统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在横琴口岸的建造过程中,通过对滨海深厚淤泥地区深基坑的变形机制进行研究,建立超大规模基坑群信息化施工与动态控制标准,解决了基坑开挖扰动机制不明和变形控制难度大的难题研发了步履式超小半径曲线顶推施工技术、开发出配套曲线顶推同步控制软件,解决了曲线桥钢箱梁顶推施工难题;总结形成了大跨度大层高口岸主体结构高效建造成套技术、基于BIM技术的装饰工程装配化施工技术和机电设备模块化安装技术,助力实现口岸智慧化高效建造。《智慧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高效建造关键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材料流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建筑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本成果涉及到的智能化系统、超大规模基坑的分区施做工序优化、差速顶推施工工艺为解决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工业绿色发展和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片 2.png

回形钢骨混凝土核心筒—巨型拱悬吊钢结构建造关键技术获二等奖,运用于趣店科技金融创新园区项目,是针对大跨度巨型拱悬吊钢结构的施工难点,研发的装配式临时支撑技术。该技术创新性地将格构支撑与施工平台一体化设计,应用叠合板实心吊柱焊接及安装技术,将小截面钢板拼焊成实芯吊棒作为拱悬吊体系的吊柱结构,采用“先钢梁、再吊柱”的安装工艺,避免悬吊结构施工中吊柱先行受力、临时受压,采用大体量钢结构临时支撑分区交叉卸载技术,对临时钢支撑进行平、立面复合分区,转角区和直边区分区交叉卸载,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卸载全过程进行全要素动态模拟分析。随着通透大空间的结构体系的增多,适用于本项技术的结构将会日益增多,可为同类工程的实施提供借鉴。该项技术获得发明专利3项、使用新型专利11项、核心期刊论文2篇,股份公司工法1项、省会级科技奖1项、行业科技奖2项。关键技术经广东省土木学会于2022年11月组织的科技技术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的研发及运用,是公司在悬吊钢结构施工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次获奖是对公司在复杂受力体系钢结构施工领域的一次认可。

图片 3.png

高层建筑全饰面清水混凝土外墙施工技术获二等奖,运用于特检基地项目,项目外墙采用饰面清水混凝土,对混凝土一次成型质量要求极高,公司从模板、脚手架、卸料平台、混凝土材料制备、清水保护剂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的这一技术在有效提高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同时,简化施工工序,减少二次修补工作量,降低了施工成本,满足绿色施工要求。该施工技术已发表于《建筑施工》2022年第9期期刊,其关键技术经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于2022年11月组织的科技技术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该工法的核心技术已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已入选深圳市市级工法及广东省省级工法,并获得2022年广东省建筑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图片 4.png

图片 5.png

邻敏感性建筑不等高三排桩+锚索坑内锚固支护设计与施工技术获二等奖,运用于星河雅宝项目针对深基坑支护设计及拆除的突出难点,解决了受敏感性建筑影响而无法采用常规支护结构的问题,通过设计对基坑稳定性计算分析以及现场对施工质量把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城市建设在有限空间及受周边建筑物影响等因素的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案例。该技术通过研究区域周边环境、地质条件以及需要满足的功能、工期等要求进行分析,针对可能满足要求的支护方案如预留土台逆作方案、分坑桩结合内支撑方案以及三排桩支护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各方案优缺点并结合建设单位对功能、工期的要求选择最优支护方案。该技术针对三排桩支护区域土方开挖阶段需要建立合理计算模型与计算假定,以及逆作条件形成后破除三排桩支护体系的受力稳定性进行分析,针对三排桩深基坑范围逆作施工阶段,大跨度逆作结构设计主要分析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在拆换撑过程中结构刚度模拟及协同受力变形,重点分析论证超高层塔楼作为基坑支护背顶区的承载、变形能力与基坑支护需求的临界值及应变关系,建立合理的模型,分析超高层塔楼在竖向荷载及基坑支护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包络设计需求。该技术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核心期刊论文2篇,国家级协会科技奖1项,其关键技术经广东省建筑业协会于2022年12月组织的科技技术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中央电视台-13新闻频道、深圳新闻直播、今日头条、深圳特区报等均对该技术进行了报道,地方政府、业主及相关单位给予了高度评价。(科技部)


0755-82284876

工作时间: 周一8:30~周五17:30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