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实施战略转型 深耕绿色能源
潍坊因风筝名扬四海,这里有充沛的风力资源。日前,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的顺利浇筑完成,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二公司在山东的第八个风电项目——潍坊安丘城顶山风电25个风机基础浇筑工程圆满结束。在旁边太平山连绵起伏的山头上,庞大的风车迎风飞转,呈现出一道靓丽而令人震撼的风景线。风车发出的电能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千家万户。
审时度势 转型风电领域
风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一直被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新能源发展创造了很大空间,风电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在我国,随着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风电已经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大规模地发展和利用风能,不仅能够满足能源需求,也能逐步摆脱由燃煤带来的缺水危机、空气污染和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80年代初,该公司开始涉足电厂施工领域。在火电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后,2007年,该公司审时度势,认识到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空间已不复存在,能源转型势在必行,转型风电绿色能源领域将是新的机遇。
精心施工 取得丰硕成果
投标——中标——施工……从华能阜新一期、二期风电到华能盘锦大洼风电、再到中广核沂水唐王山风电、中广核临朐刘王庄风电、中广核新兴风电等,几年时间里,该公司已成功建设11个风电项目工程,总投资达3.26多亿元。华能阜新二期风电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福兴地、旧庙等乡镇,工程建设规模30万千瓦,安装200台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利用小时2132小时,设计年上网电量6.39亿千瓦时。总装机容量约15万千瓦的华能大洼风力发电项目安装90台16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并配套建设了箱式道路、升压站等工程。
一次次的尝试,让该公司在风电建设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承担的11个项目无一亏损,华能阜新风电和中广核临朐刘王庄风电项目还荣获了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他们努力的付出,收获的是业主的称赞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风电建设的难点在于施工战线长、困难大、风险高。以城顶山风电场项目为例,场址区域海拔高度集中在380米 532米之间,施工任务重、战线长,安全风险高。主要工程为修建运输道路27公里、开挖基坑25个、安装风机基础环25个、浇筑混凝土13000多立方米。为保证工程质量,需要项目部精心策划、精心施工,不断优化方案,争取最大效益。风机基础环是连接风机上部结构的关键部件,技术要求高。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一丝不苟,从测量、定位、复核到浇筑混凝土,整个流程专人盯守,混凝土拌合添加粉煤灰、早强剂等外加剂并贴膜外加盖棉被养护,确保“内实外美”。12个点位定位量测、交叉测量,确保了风机基础环平整度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不单单是城顶山风电场,严谨的作风贯穿公司所有风电项目建设。
科学决策 注重节能环保
难能可贵的是,在诸多风电项目施工中,他们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注重节能环保,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纳入管理体系,从思想、组织、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案上入手,并取得良好成效。项目经理部定期检查,监理单位日常监督,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
城顶山风电场项目位于安丘市西南部,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最长约8公里,范围约40平方公里。根据文物部门的勘察,城顶山上有一段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如何保证在施工时不破坏文物的考题摆在了项目部的面前。齐长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鲁楚的进攻,修建了这座绵延千里的军事屏障。《齐记》载:“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西起济州、东至海,以备楚。”齐长城西起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古济水河畔,横跨泰山、绵地千里,途经莱芜等18个市县、区,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在城顶山,就有这样一处齐长城的旧址,这段“城墙”在古代是齐鲁分界之地,具有珍贵价值。“文物、遗迹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被破坏了将是莫大的损失。我们始终坚守一条原则:只要是被认定的文物、遗迹,一定千方百计保留其原状。”项目经理李学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保护这一文物,施工中,他们3次改变施工道路路线,绕道100多米,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和投入,却使齐长城遗址安然无恙。此外,项目部在施工中,注重保护山上的庄稼和耕地,做到工程质量和进度、环保、社会责任一个不能少,受到业主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
美丽的风车在转动,转出了一片新气象。据国家能源局预测,到2014年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50亿千瓦时。快速发展的风电产业将给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二公司将继续响应国家的号召,深耕风电项目建设,严抓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实现风电项目的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