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引领,筑梦起航——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纪实

2014-11-12 bgs 2746

日前,从深圳市总工会获悉,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2014年度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广东省仅此一家。

  2011年至今,深圳分公司已审批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4个。他们由劳模领衔,汇聚专业技术人才,探寻着建筑施工行业的创新答案;他们披荆斩棘、破解难题,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故事;他们备受呵护、追逐梦想,传递出与日俱增的创新能量。其中,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永好命名成立的劳模工作室专注超高层施工,同时担任着包括中国储能大厦(333米)、腾讯滨海大厦(250米)等在内的6200米以上、3300米以上,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的地标性超高层建筑施工任务,被誉为“穿行在云端的团队”。

  小空间激发创造活力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梦想生根”,这是广东省总工会副巡视员李京生在腾讯滨海大厦项目调研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时所作的评价,也是对这个筑梦平台作用发挥的深刻诠释。

  近年来,深圳分公司全力搭建职工创新平台,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市局级以上劳动模范为核心,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骨干带头和“传帮带”作用,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分公司工会主席周彻介绍,为进一步规范运作,有先模人物领衔,由劳模担任工作室负责人;有创新团队,吸收专业技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成员,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有攻关项目,定期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等项目;有创新成果,每年至少有2项省部级以上的成果;有固定工作场所,具备创新活动所需的设备设施五有模式成为了分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规定动作

    在腾讯滨海大厦项目办公楼二层有间30平米的办公间,里面桌椅整齐、设备齐全,两组书柜里摆满了专业书籍,还有劳模及团队成员荣誉展示,这里便是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最新的办公室。作为分公司首批以劳模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6月,此前其办公室设在东海国际中心工程项目部。工作室的配置、规划、实施、运行各个阶段倍受关注。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让创新工作室在创建伊始就得以迅速发展。依托项目部运行,工作室在人员、经费、设备、场地各方面均得到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分公司累计投入115万元,2012年累计投入175万元,2013年累计投入134万元,均用于工作室基础建设。

  在规范化建设的牵引下,工作室围绕超高层建筑施工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使“四新”应用和科技攻关等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在东海国际中心工程建设中,工作室率先采用铝合金模板支撑体系等创新工艺,较好地实现了降本增效,其空中连廊液压整体提升技术、核心筒自翻牛腿操作平台施工技术均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他们在腾讯滨海大厦核心筒平台式布料机与爬模结合安装使用在国资委网站登载。在储能大厦项目中,工作室成员在职工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激发一线作业人员的创新热情,将他们的“金点子”提炼升华并加以研发,形成了储能大厦项目机械三臂扩孔器等实用新型专利。创建以来,工作室共获得创新成果13项,成果转化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国家级荣誉8个、省部级10个、地市级3个。这些创新成果无不镌刻着劳模创新工作室诚意出品的印记。

  创新引领未来,转变激发活力。2013年,分公司制定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命名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从资金、制度上进一步支持工作室建设,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发展积蓄了新的动力。该办法的正式实施,使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共振效应正在持续发酵,逐渐发展成为推动分公司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各级劳模、技术人才的力量得以发挥,职工创新工作逐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让分公司迎来了全员创新的新时代。

小科技驱动经济效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工作室,团队攻坚的脚步不曾停滞。创新梦的光芒透过辛勤的汗水照进现实,让理想不再只是梦想,变得更有温度、更加真实。

   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实施了20余个创新项目,带领职工为项目创收5000万元。在工作室里,王永好正带着创新团队将BIM技术应用于该项目施工总平面布置和4D施工模拟等。他介绍,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将收获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开发阶段,但必将成为主流方向。为了熟悉该技术的应用,一年多来,工作室的成员们潜心钻研,从图纸设计到模拟制图、改进细化每一个细节都未曾放松。为了掌握精确数据,他们经常要头顶烈日在百米高空反复测量。一个又一个的周末,工作室的成员们都是在反复的实验和探索中度过。目前,大家都熟练掌握了操作方式,能完成建筑3D模型的制图。在观看了工作室BIM作品后,深圳市总工会副主席冯艳玲赞叹到,这样就能让我们门外汉一眼看懂工程建设,科技真强大!

  在劳模的引领下,创新团队拥有了更强的战斗力。而团队创新模式的引入,也让职工创新打破了劳模、技师单兵作战独立而支的尴尬格局,创新思维愈发开阔。

  816日下午,工作室内一场头脑风暴正在进行。王永好带领着10多名创新团队成员与局科技部相关专家正对空中连廊提升进行专题分析例会。工程三道钢连廊总重量达6160吨,刷新国内空间连廊总体量纪录,尚无经验可借鉴。若用传统高空悬臂法拼装将增加项目成本,且安全风险更大。175米高空作业对精度要求特别高,偏差超过2CM将无法与主体结构对接。”会上,一个又一个的课题困扰被摆在了台面上。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寻找着解困的答案。从哪里入手破题?大家已经连续好几个晚上反复思考,难以成寐。经过近3个小时的激烈研讨,解决方法终于有了眉目,团队成员提出的“采用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进行高中区连体安装和采用原位拼装方案进行低区连体及大悬挑结构安装相结合的方案,让之前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这些年轻人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这个由15人组成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均年龄不到33岁,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如今已经成为分公司优秀项目管理团队。

  技术创新,管理创效,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工作室在新科技的应用和研发方面已经释放出强大的磁场效应,这种效应未曾止步于图纸之上,而是转化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每一个过程之中。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出现之前,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也因为有了创新工作室的出现,劳模把本职工作中的创业激情与干劲、技术经验与优势投入到创新创效当中。而团队则从项目策划、资料收集、实施验收等环节都实行流程运作,两者相互补充,互相作用,给予了创新梦光合作用、茁壮成长的重要养分。

小举措接力劳模精神  

  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创新梦的枝叶打开了生长的平台,让劳模精神如大树一般,屹立彼岸,托举起薪火相传的力量。

  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是凝聚职工创新活力的新载体,也是弘扬和宣传劳模精神的重要平台。走进分公司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映入眼帘是的“四上墙”,劳模先进事迹、技术创新成果、团队精神、管理制度等内容,让人置身其中,感受着劳模精神的崇高与伟大。这种榜样的力量成为了分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并影响激励着更多的职工敢于攻关、参与创新。

    一个劳模一面旗帜,最大限度辐射劳模影响。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是分公司打造人才高地的一个成功举措。近年来,分公司以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模的引领作用和品牌效应,为劳模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激励劳模再立新功、实现进步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职工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身到创新大潮当中。

    王永好劳模工作室在工作实践中把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生产一线中的骨干力量集中起来,成立技术创新攻关小组,定期学习“充电”,开展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研讨活动,集思广益,研究和破解施工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使职工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学习、被动培训,转到根据创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工作室设立了“学习园地”,创新开展“真人图书”活动,通过自我学习和“真人图书”传授相结合,为青年员工搭建快速成长平台;建立培训机制,经常开展点、线、面培训,以接力传承的方式,安排工作室成员轮流走上讲台,现场讲授自己最拿手的新技术、新经验,促进创新经验共享交流;深入开展“导师带徒”和劳模“传帮带”活动,并长期贯彻实施,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一对一”帮扶,“手把手”教导,每个月对新员工进行1次谈心活动,帮助新成员尽快融入团队、快速成长。

    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工作室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有荣获局“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的许靖,获局“优秀总工程师”、“十佳杰出青年”的李奇志等等。这支团队不断成长裂变,他们不仅成为了助推项目生产的新生力量,也成为了劳模精神永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分公司转型升级的精神脊梁。(张卓)

0755-82284876

工作时间: 周一8:30~周五17:30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