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分公司举办2017年全国首次国家级建筑质量观摩
1月6日,一场全国性的质量观摩在深圳分公司工地举行。中国建筑业协会名誉会长金德钧、协会质量分会会长杨玉江、协会秘书长张建明,中建二局副总经理王杰、质量总监马焕然、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常俊国,各省(市、区)质检(监)站站长以及其他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与检测分会专家共300余人组成的观摩团走进广晟万博城项目,在施工现场进行了2个小时左右的实地观摩。
“刷对脸”才能进工地
“工人每天上下班只需在进出口的人脸识别考勤机前站一下,系统就会自动识别“人脸”并记录到云平台”。进入观摩现场,广晟万博城工地门前的四台刷脸闸机首先引起了观摩团的注意。
该闸机是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大力推广建筑务工人员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此举大大提升了项目工地的劳务管理质量。
借助人脸识别考勤系统,工地可以实时掌握人员上班情况,工人能够随时查阅工资考勤,既能防范恶意欠薪,又能防止恶意讨薪。实名制信息化系统启用以来,该公司实施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的“专户”工程61个,已登记务工人员1.7万人,实名登记率百分之百。 据了解,实名制管理系统借助一体式采集机、人脸识别考勤机、无线App、智能公示系统,对建筑工地开展智慧化管理。
“通过人脸识别,保证考勤真实有效,杜绝代人考勤,实现工地现场的信息化门禁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微信实时掌控项目现场劳务用工情况,建筑工人可在手机上查询考勤记录和工资发放情况、接受建筑安全教育等。”项目劳务管理员谢忠萍介绍道。
芯片植入试块 让“豆腐渣”无处藏身
在项目标准养护室,数十块埋设芯片的混凝土试块陈列在观摩现场。 据介绍,当混凝土到工地后,项目质保部就会在现场制作的混凝土试块中植入唯一编码的芯片,并将植入芯片的混凝土试块送入标准养护室养护。
芯片包含GPS定位功能和照片上传功能,能在网上定位到试块制作的位置,将芯片信息扫描上传到广州市混凝土追踪系统,准确反映试块制作到检测试压的全过程。通过混凝土试块植入芯片管理,确保了混凝土试块真实性和唯一性,防止在取样过程中发生替换或者其他造假的现象,数据放在平台上,会永远保存在数据库里面。
“只要点击一下鼠标,混凝土的标号、强度一目了然。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加强监管,使混凝土质量管理流程信息化、精确化、规范化。同时,混凝土生产数据实时采集上传,通过数据采集技术对每一槽、每一车混凝土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混凝土生产质量。” 广晟万博城项目质量总监唐科明介绍到。
“好比给肥胖者抽脂,使建筑更加精干有力”
为了减少土方工作量,有效降低地下水的浮力。项目部在地下人防和车库的工程中创新使用密肋楼盖,该楼盖腔体采用塑料模盒,由薄板和间距较小的肋梁组成。
与一般的平板、无梁楼板等相比,密肋楼板的刚度大、变形小、抗震性能好。此外,该技术可节约钢材和混凝土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可降低楼板造价三分之一左右。当密肋楼盖的肋距大于1米时,外型新颖,可满足公共建筑的美观要求,可以不吊顶,相应降低层高,从而可较多的节约材料和降低造价。
“由于减少了楼板的混凝土量,楼板自重大为降低,节省了吊顶、降低了层高,建筑自重也减少较多。又由于支承楼板建筑物的梁、柱、墙和基础荷载也相应减少,这样又可减少构件截面、减少配筋,节约混凝土和钢材,降低造价。”项目总工韦静林给人讲解时常常这样打比方:“密肋楼盖技术就好比从肥胖者的身上抽出一些多余的脂肪,使建筑更加精干有力。”
每一颗螺丝都有“身份证”
在建筑实体展区,该项目积极推行实测实量二维码上墙。“工地推行实测实量和样板引路管理,将数码信息制成二维码张贴出来,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知道相关信息。”唐科明向记者演示了质量实测实量二维码扫码操作,整个过程仅需2秒钟,对应的工程信息一目了然。
为提高安装工程管理水平及工程成品质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确保对业主的履约,项目大力推广样板引路(2+2+1)制度(即先制作工法样板、对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进行交底、其次制作实体样板、再对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进行交底、最后进行大面积实施)。
工法样板采用实物式样板,材料、用途、规格等均有文字说明,增强了实物的可操作性,从而可实现做法统一、以点带面,从局部区域到全面铺开施工安装,并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例如观摩人员可以根据土建材料展示区的螺杆、蝴蝶卡、步步紧、模板、木枋、钢管、轮扣等呈现的相关信息进行手动拼装。
此外,该项目还大力推广安全体验区等安全文明措施和“四节一环保”等绿色施工措施,目前已获5项质量安全类荣誉。
据了解,由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施工总承包的广晟万博城项目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番禺大道东侧、汉溪大道南侧,工程总建筑面积约37.7万平方米,是集甲级写字楼、国际五星级酒店、生态购物街、购物中心及绿色智能公寓为一体的综合建筑群,共有3栋塔楼。其中A塔为320米高,建成后将成为番禺区最高建筑;B塔和C塔之间有一道总重量达1000吨的空中钢结构连廊,将采用液压整体提升技术提升至两塔之间114米高处,届时将成为广州市单体建筑连廊提升高度之最。(赖程峰 姜良)